2025年是廣東省珠海市高新區(以下簡稱“高新區”)實施垃圾分類的第五年。五載春秋,高新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將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視為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民生大事”,以“繡花功夫”精雕細琢分類體系建設、創新治理模式、凝聚全民合力,交出了一份黨建引領有力度、分類鏈條有精度、執法監管有硬度、宣教發動有溫度的“高分答卷”,在南海之濱繡就一幅“精管善治”的垃圾分類新圖景。
黨建引領:紅色引擎激活綠色動能
黨組織領航掌舵,織密垃圾分類責任網。近年來,高新區將垃圾分類納入基層黨建考核“指揮棒”,秉持“黨建引領、多方協作、全民參與”的原則,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為讓“紅色”與“綠色”深度融合,高新區在唐家古鎮、官塘社區、垃圾分類主題科普公園、港灣1號等標志性場所融入垃圾分類元素,打造沉浸式黨建引領示范場景。完善“共同締造”長效機制,定期開展民主協商會議,組織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化身垃圾分類“宣傳員”“指導員”“監督員”。5年來累計開展黨建專題活動600余場,5000人次黨員投身分類一線;社區黨組織開展民主協商近700次,召開居民協調座談會超400次,讓黨旗在垃圾分類陣地上高高飄揚。
示范打造顯成效,創建生態宜居新格局。高新區將垃圾分類與“百千萬工程”有機結合,探索“區—鎮—社區”三級動態管理模式,全力推進示范創建工作。泰盈玖悅灣小區、惠景海岸新寓小區、唐邑酒店等90余個示范樣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創建一個、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應。
志愿力量添動力,構建全民共治新局面。高新區組建“黨員+志愿者+物業”三級網格,構建起立體化宣傳教育矩陣。志愿者們走街串巷、入戶宣傳,通過趣味活動、知識講座等形式,讓垃圾分類知識家喻戶曉。值得一提的是,全區首個生活垃圾分類講師團應運而生,這支由企業職工、環衛人員、社區工作者、退休人員、大學生等組成的專業隊伍,經系統化培訓后,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開展宣講活動。截至目前,講師團已開展培訓19場,培訓人數超800人,成為傳播垃圾分類理念的“火種”。
全鏈條閉環管理:科技賦能打造“高新范式”
智慧體系助力兩網融合。為打通垃圾分類“最后一公里”,高新區搭建起垃圾分類智慧化信息監管平臺,59輛分類收運車穿梭于大街小巷,實現“投放—收運—處理”全流程機械化作業。大力推進智能化設施建設:建設1處地埋式垃圾分類設施、12座升級改造的垃圾轉運站、245處居民區分類投放點、181個分類投放亭,構成智能化基礎設施矩陣。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讓垃圾分類管理更精準、更高效。
創新轉運提升收運質效。針對廚余垃圾收運難題,高新區創新打造“廚余垃圾純凈清運專線”,篩選分類達標率高的示范點位,采用“定時定點+精準對接”模式,構建全程閉環的綠色收運通道。這一創新舉措突破傳統收運瓶頸,實現前端減量,全區廚余垃圾分出率穩定在20%以上,為后端資源化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積分惠民激發分類熱情。為推動“兩網融合”,高新區出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制度,開展“以物易物,變廢為寶”積分兌換活動。居民通過回收低價值可回收物積累積分,兌換生活用品。5年來累計舉辦積分兌換活動92場,回收低價值可回收物超1.3萬千克,1223戶居民通過線上小程序兌換生活用品1984件,核銷積分超6.2萬分。
剛性執法:多管齊下巡查“久久為功”
靶向執法破解分類難題。高新區建立“日常督導+專項執法+回頭看”的全鏈條監管機制,打造“發現—整改—復核”的閉環管理模式。5年來,開展聯合執法檢查251次,教育整改72次、責令整改23次,開具教育整改通知書32份,通過剛性執法倒逼責任落實,讓分類要求成為剛性約束。
機制落實壓實主體責任。嚴格執行“不分類不收運”機制,對混合投放、收運行為堅決說“不”,對多次違規者移交執法部門處罰,形成強大震懾力。目前,高新區每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
宣傳教育矩陣全滲透:推動垃圾分類從“新風尚”邁向“新常態”
立體多維傳播浸潤人心。高新區以“月主題”活動為載體,對于不同群體定制不同宣傳方案:志愿服務傳遞文明、互動游戲寓教于樂、手工活動激發創意、培訓教育提升素養、積分兌換增添動力?!凹倚I纭眳f同育人機制更是亮點紛呈,通過“小手拉大手”行動,將分類知識融入校園教育,引導師生及家長共同踐行綠色生活。5年來,累計開展專題講座408次、宣傳活動2223場,參與居民超12.4萬人次,發放宣傳單超12.4萬份,實現宣傳全覆蓋。
特色品牌激發參與熱情。全市首個垃圾分類主題科普公園成為網紅打卡地,沉浸式體驗讓市民直觀感受分類魅力;大學生設計大賽、環衛技能競賽、垃圾分類時裝秀、音樂創作、小主持人比賽等特色活動輪番上演,讓分類時尚與青春活力碰撞出火花;高校與社區聯動機制,吸引青年學子投身分類實踐,多場景協同發力,推動垃圾分類從“新風尚”邁向“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