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持續的高溫天氣給城市生產、生活帶來嚴峻“烤”驗,江蘇、山東等地采取優化作業時段、打造“清涼港灣”、舉辦知識講座等措施,做好制度、物資、安全三重保障,為堅守在一線的環衛工人、施工人員等戶外勞動者送去清涼、送上關愛。
制度保障——優化作業時段
為減輕高溫天氣造成的不良影響、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發生,多地發布通知,切實做好環衛、施工等行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江蘇省蘇州市面向環衛行業,在通知中提出優化作業時段,合理安排人工作業時間。要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嚴格落實“做兩頭、歇中間”避高溫作業模式,適當調整夏季高溫作業勞動和休息制度。嚴格控制室外作業時間,結合實際情況設置高溫休息時段:市氣象臺發布的最高氣溫達35攝氏度以上時,環衛工人應于11:00~15:00暫停露天作業;達37攝氏度以上時,應于11:00~17:00暫停露天作業;達40攝氏度以上時,應于09:00~17:00停止露天作業(特殊作業除外),作業過程中,各地應結合氣溫變化,及時調整作業時間。同時,對從事高溫天氣作業的環衛工人,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
江西省高安市同樣要求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一線環衛工人戶外作業時間和作業強度,實行早上班、晚下班方式,利用早晚時段加強清掃保潔作業,盡量避開中午高溫時段(11:00~15:00)作業。要組織機動清掃隊伍,以應對臨時突擊任務(如突然出現的大面積污染等情況)。
為保障施工現場作業人員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山東省青島市要求各房屋建筑工程合理調整高溫天氣作業時間,避開高溫作業時段,妥善安排施工進度計劃,不得盲目搶工期、趕進度。日最高氣溫達到40攝氏度以上,當日應當停止工作;日最高氣溫達到37攝氏度以上、40攝氏度以下,全天戶外露天作業時間不得超過5小時,11:00~16: 00應當暫停戶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5攝氏度以上、37攝氏度以下,應采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連續作業時間,不得安排戶外露天作業人員加班加點。
物資保障——打造“清涼港灣”
下午,剛剛結束工作的環衛工人江師傅和工友們腳步匆匆地走進了附近的戶外勞動者驛站。一推開門,涼爽的空調風撲面而來,大家拿起桌上的礦泉水喝上幾口,然后圍坐在一起休息,工作帶來的疲憊慢慢消散。
在酷暑“烤”驗下,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的戶外勞動者驛站像一個個“清涼港灣”,為堅守崗位的戶外勞動者送去了貼心關懷。除了飲用水、手機充電等日常服務,驛站還為戶外勞動者準備了“清涼大禮包”,里面有實用的水杯、毛巾以及必不可少的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物品。“驛站考慮得很周到,發放的物品十分實用。”一位環衛工人說。
山東省鄒城市依托驛站開展“夏送清涼”活動,為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送上防暑降溫物品。在龍山南路的一家驛站里,西瓜、礦泉水、綠豆湯等清涼物資已準備就緒。戶外勞動者陸續走進驛站,一邊愜意地享用著綠豆湯,一邊納涼休息。“工作間隙能有地方休息、給手機充電,還能喝上一碗綠豆湯,感覺特別舒服。”前來休息的一位環衛工人感慨道。
據了解,為了應對酷暑天氣,鄒城市多家驛站加強防暑物資儲備,優化服務細節,空調、微波爐、飲水機等設施為廣大戶外勞動者提供乘涼、熱飯、飲水等“一站式”暖心服務。
一場主題為“夏季送清涼、關愛環衛工”的暖心活動在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關街道老城社區舉辦。前期,工作人員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精準了解環衛工人的實際需求。活動現場,環衛工人有序排隊,逐一領取專屬“清涼包”,包含純凈水、毛巾、清涼油、洗衣粉、扇子、手套等多種實用物品。環衛工人老王看著包內物品,高興地說:“毛巾、清涼油等東西,正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安全保障——提高防暑應急防護能力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組織人員走進建設工地,了解施工時間安排和防暑降溫舉措,向施工人員宣傳防暑降溫知識。同時,縣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醫務人員、藍天救援隊專業老師開展防暑降溫知識講座,為環衛工人講解高溫作業的注意事項、中暑急救方法及防暑用品的正確使用等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和互動問答,幫助環衛工人提高防暑應急能力和自我防護意識。
湖北省隨州市舉辦了防暑急救知識講座,精準聚焦環衛工人、外賣員等戶外勞動者群體。專家緊密結合夏季高溫特點和戶外工作特性,采用實操講解、案例分析、現場互動等方式,針對環衛工人等群體的實際需求,深入淺出地傳授了簡單實用的防暑降溫小妙招。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大家積極參與互動,相關負責人表示,講座助力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傳遞了對戶外勞動者的關懷。
黑龍江省雞西市晨興社區舉辦的“關愛戶外勞動者”夏季健康養生講座以高血壓預防治療等健康保健知識為主要宣講內容,針對高溫天氣下環衛工人長時間戶外作業等特點,講解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好個人防護及高血壓預防控制等知識,提醒戶外勞動者在工作中主動關注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