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始終是百姓心中最踏實的依靠。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一場危房改造工程正在改變鄉村面貌,讓眾多家庭告別風雨飄搖的舊時光,穩穩托起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民生夢想。
為了讓每一戶困難群眾都能住上安全房,利通區構建起“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戶”的常態化排查監測網絡。干部們踏遍鄉間小路,深入農戶家中,對低收入群體住房狀況進行動態跟蹤,確保住房安全隱患“一戶不落、動態清零”。從房屋隱患的早期發現到改造計劃的精準制定,這套機制像一張細密的網,守護著群眾的居住安全。
在高閘鎮,村民馮杰的家是危房改造的生動注腳。曾經,他和妻子守著一棟墻體開裂的老屋,每逢風雨天便憂心忡忡。2024年,3萬元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如及時雨般送來,80平方米的磚混新房拔地而起。瓷磚墻面映著藍天白云,透亮的玻璃窗灑滿陽光,屋內被打理得溫馨雅致。“這房子住著心里敞亮,踏實!”馮杰的話語里滿是滿足。
同樣喜遷新居的還有東塔寺鄉白寺灘村村民林忠。過去,破舊漏雨的房屋讓他每到雨季就愁眉不展。村干部入戶走訪時發現了他的困境,一套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迅速落地。如今,敞亮氣派的新房冬暖夏涼。“政府給咱修了好房子,這輩子都沒住過這么舒坦的家。”林忠的笑容里藏不住對新生活的憧憬。
為了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利通區在施工全過程下足了功夫。技術人員從選址設計到竣工驗收全程跟進,相關部門對地基深度、墻體砌筑等關鍵環節嚴格把關。標準化施工與精細化監管雙管齊下,確保每一分補助資金都用在刀刃上,讓新建的房屋既安全又實用。
數據見證著這份民生答卷的厚度:過去三年間,利通區累計投入1638萬元,完成546戶危房改造,數千名群眾告別透風漏雨的舊屋,搬進功能完善的新居。2025年,這項暖心工程繼續推進,計劃改造的37戶危房中已有31戶開工,預計8月底前全面竣工。
“下一步,我們將把危房改造與鄉村規劃、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同步推進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利通區住房城鄉建設和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讓“安居夢”與“振興夢”同頻共振,為繪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畫卷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