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貴州省盤州市兩河街道的垃圾壓縮車準時駛出中轉站,沿著通村公路行進,在商戶開門前完成清運。曾經的固定垃圾斗“駐扎地”,如今只需簡單交接就能完成垃圾收集,效率大幅提升。
村民提著廚余垃圾走向村口的分類收集箱時,無需再避開垃圾堆放點。干凈的路面告別了往日因垃圾滲漏形成的污漬,成為人們日常活動的場地。整潔圖景的背后是當地破解“垃圾圍村”困局的一幅縮影。
曾幾何時,清運是當地垃圾治理的一大難題。傳統“集中收集點”模式下的固定垃圾斗,看似解決了垃圾暫存問題,卻也是新的污染源,在人口密集區域常常出現“爆滿”情況。散落的垃圾隨風吹散,雨水沖刷形成的污水影響周邊環境。即便清運公司及時響應,垃圾在斗內的滯留仍易引發二次污染,讓周邊居民深受困擾。
破局的關鍵,在于重構垃圾收運全鏈條。兩河街道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為契機,推出“撤斗直運”新模式,用精細化治理破解沉疴痼疾。這場變革針對不同區域特點定制方案:在散戶零星分布區域設置小型收集箱,勾背車定時巡查做到“即滿即清”,避免資源閑置;在聚居區域配置分類收集桶,壓縮車每日多次直送城區轉運站,杜絕隔夜堆積;對沿路商鋪與住戶,徹底取消固定垃圾斗,由壓縮車按固定路線定時巡回收集,實現垃圾“上車即走”,以實現“零落地、零中轉、零滯留”的目標。
針對特殊需求,街道開通紅白喜事“預約清運”綠色通道。村民提前預約后,由專人上門增設臨時收集設施,事后及時清理,貼心服務獲得了群眾認可。
流程再造帶來的效益立竿見影。清運車隊從8輛勾背車優化為3臺壓縮車加2臺勾背車的組合,全街道垃圾清運周期從半個月縮短至一周,每月節約清運資金超過4500元。生態效益同樣顯著——對接盤州市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定期對學校食堂、沿街餐館的廚余垃圾上門回收,每周清運量超過800公斤。“廢料”經處理后轉化為有機肥,反哺周邊種植園,形成“餐廚垃圾—有機肥—農產品”的循環鏈條。
環境的改善悄然重塑著村民的生活習慣。社區宣傳欄的垃圾分類“紅黑榜”發揮著引導作用,過去亂扔垃圾的現象減少,村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增強,甚至有人成為義務宣傳員。沿街商戶也感受到了環境改善帶來的好處,生意較以往有了提升。
從垃圾斗旁的怨聲載道到壓縮車邊的主動配合,從治理難題到宜居新貌,實踐證明破解“垃圾圍村”需要精準對接民生需求的制度創新。“撤斗直運”讓潔凈成為鄉村日常,為鄉村振興鋪就生態底色,勾勒出宜居的鄉村圖景。